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保健 >

“睡眠”簡單養心佳境

“睡眠”簡單養心佳境

不花錢,不累人,但是卻特別受人喜歡的養生方法是什麼?答案就是睡覺。睡覺也能養生?有的人一覺醒來神清氣爽。但是有的人一覺醒來卻更加疲憊。這是為什麼呢?

“睡眠”簡單養心佳境

“睡眠” 最簡單的養心佳境

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是最不需要花錢而又特別值得我們享受的呢?答案是:睡眠。睡眠是人類最原始也最簡單的快樂體驗,縱有煩惱萬千,一入夢鄉便化為烏有——這就是睡眠的力量。

睡眠不僅僅是生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煉和品質的涵養。睡覺並不僅僅是功利地為第二天的忙碌提供能量,本身還應該是一種禪境的修行。對於養心,祖國醫學強調“三分調、七分養”。所謂“三分調”即是調整心態,是外養;“七分養”即是睡眠,是內養。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良好的睡眠正是修心養性之時。修禪者最高的境界即是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困了睡覺。能睡個修心養性的好覺,大有禪機。

睡眠是修為,也是境界

南宋理學家蔡元定寫的《睡訣銘》——睡側而屈,覺正而伸,勿想雜念。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言簡意賅,僅22個字,就解答瞭如何科學地睡這個問題。先睡心,後睡眼,睡不好的根源就在於內心的糾結。睡眠前亂想一些白天發生的閒是閒非,千般計較,所以就睡不好。

飢來吃飯,困來睡覺,這是人人都會做的事。但境界卻大不相同。細想一下,真正能做到“飢來吃飯,困來睡覺”又有幾人?

要學會睡覺,首先得學會安心。睡覺並不是功利地為第二天的忙碌提供能量,睡覺本身就是修行。禪宗行者,水邊睡,山林中睡,有的還要坐著睡,這樣的睡眠功夫,是安心立命,怡然自得而來的。

睡眠是每個人在生命中的一種絕對需要,就像食物和水一樣。據研究,健康人能忍受飢餓長達3星期之久,但只要缺覺3晝夜,人就會變得坐立不安、情緒波動、記憶力減退、判斷力下降,甚至出現錯覺和幻覺。所以,睡眠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不可或缺的身心需要。睡覺是大腦皮層由興奮到廣泛抑制的過程,這種抑制是一種主動的、平和的抑制。這種情志的協調是一種心境的安詳,一種超脫了塵世的“出世”。也可以說,睡覺猶如出世,醒了就是入世。

人,要達到這種安詳超脫是頗為不易的。因為人類社會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在金錢、等級左右下的一個追逐名利的社會。置身於如此的世界裡,難免心情亢奮或抑鬱,難免心煩意亂,無所適從……。這一切一旦堆積,必然導致大腦皮層的經常興奮,經常的“上火”……基於這一點,就要求我們處世要心胸坦蕩,光明磊落,從大處著眼;要性情豁達,多一些豪爽,少一些小氣;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求你看淡名利、淡泊人生……只有這樣才能變得平和、安詳,才能到了要睡時入定入靜,心無雜念,才能睡得沉、睡得香……

這,就是“入世”與“出世”的境界。一句話,就是精神因素,就是思想品德高境界的修養……從這個意義上說,睡覺的境界其實也就是做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形閉”與“神藏” 養心正當時

古人認為:“眠食二者,為養心之要務。”

古人把睡眠與飲食看做是養心的兩大重要事務,並指出,睡眠好的人胃口通常也好,這樣就能身心健康。“食”可以吸收營養,對養生是必要的。”而睡眠不僅養身,還擔負著養心的重任,所以更為重要。古人說的“臥,休也”。“休”即休息,身體、心理都由動態轉入靜態。睡眠養心是古人“以靜養心”的一種實際方式。

人在睡眠時,其身體活動減到最低點,古人對此用“形閉”二字來加以概括。是說人在睡眠時,肉體的各種感知器官都對外界關閉起來,從而減少了能量的消耗,使身心逐步得到恢復。

人在睡眠時,其心理活動會減少到最低點,古人對此用“神藏”二字來加以概括。“神”即精神,指在身體活動特別是大腦活動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心理活動。“神藏”是說人在睡眠時,有意識的活動停止,只有無意識活動仍在繼續,從而降低了精神能量的消耗。

睡眠是養心的第一大補。人、動物、植物同屬於生物,白天活動消耗能量,晚上休養生息,進行細胞分裂,推陳出新,生成能量。此時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如果錯過睡覺的最佳時間,細胞的新生就遠趕不上消亡,人就會過早的衰老或身心患病,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 與太陽對著幹是愚蠢的。

養心要點:先睡心,後睡眼

“先睡心,後睡眼。睡側而屈,覺正而伸,勿想雜念。早晚以時。”南宋理學家蔡元定的《睡訣銘》言簡意賅,準確概括了睡眠的要點。僅22個字,包括了養心睡眠所需要的睡姿,睡境,睡時,睡法。

“先睡心”,是指心思、意念、情緒。如果承載著負擔的機器停不下來,就無法進入睡境,也讓眼睛之神無法安歇。先睡心的另一層含意,就是消除對失眠的恐懼感。越怕睡不著,就越是睡不著。睡不著時心要靜,氣要平。往往失眠一兩夜之後,會有一二夜的好覺,失眠的損失也就補回來了。

睡眠的姿勢往往影響到睡眠的質量。“睡側而屈,覺正而伸”,是說側面睡時,屈起下肢;仰面睡時,將四肢身軀伸直,有利於血液迴圈,有利於減輕心肺負擔,能調節睡眠過程中肌體的疲勞,能保持呼吸暢通。

“勿想雜念”概括了睡境的重要性。所謂“睡境”,就是入睡前應當持有的心境。就是要保持“心態的靜”和“心靈的淨”。如果入睡前心情複雜,心事重重,憂心忡忡,一是心靜不下來,二是心淨不徹底。無法去掉雜亂意念,常常引發妄想與噩夢。做不到睡前的“靜心”與“淨心”,要睡出一個好質量的覺來,也是不可能的。

“早晚以時”強調了按時入睡的重要性。入睡時間的早與晚,一年四季各有不同。春天夜間開始縮短,夏季夜更短,因此春夏早睡早起,符合自然規律。秋冬季節晝短夜長,入睡時間可稍遲些。不要因為工作的忙碌或過度的玩樂而熬夜。要想得到良好的睡眠效果,就要遵守科學的睡眠時間,才會有利於身心健康。要使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使自己在優質的睡眠中得到補充精力,涵養心智,《睡訣銘》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睡出精氣神

清代學者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養成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都是一個道理。人睡眠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身心健康。睡眠是陰,我們要用夜晚的陰來養白天的陽,養白天的精、氣、神。睡眠是人自我保護的一種自主行為。睡眠時全身各種功能降低、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呼吸減慢、代謝減低,即可穩定神經系統的平衡,有自然的滋補作用。

白天宜進行一切活動,到夜晚就應該休息,否則長期睡眠不足,則耗傷氣血,導致人的身心不寧,特別是心腦得不到休息,易給人的精氣神帶來很大的危害。

當今社會人們每天操心煩惱的事情很多,而過度用“心”的結果,就是讓“心”疲累不安、思緒不清,導致睡眠質量遭到破壞。如何保證充足的睡眠,更好地安養精氣神呢? 重要的一點就是睡好“子午覺”。夜裡11點是子時,陽氣開始生髮,在11點前睡覺,有助於人的陽氣生髮,提升精氣神。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乃至一輩子都很重要。要在中午11點到13間來個小憩,以安養心神。這個時候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一定要睡一會兒,以此涵養心神,以保證下午有充足的精氣神來工作。

從養生角度講,睡覺是第一大補。老子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晚上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釋放能量。晚上9點後,天地睡了,人不睡的話,等於人與天地拔河,人力肯定不及天力。只有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執行節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還以人力。

睡前打坐

1、睡前打坐。一般而言,睡前(大約是在11-12點間)是很好的打坐時間。打坐後腦細胞有營養的滋潤,得到充分的休息,能很好入睡。睡前在床上自然盤坐,兩手重疊放於腿上,自然呼吸,感覺全身毛孔隨呼吸一張一合,若能流淚打哈欠效果最佳,到想睡時倒下便睡。

2、仰臥,自然呼吸,感覺呼吸像春風,先融化大腳趾,然後是其他腳趾,接著腳、小腿、大腿逐漸融化。如還未睡著,再從頭做。

3、入睡快的人可右側臥,右手掌託右耳。右掌心為火,耳為水,在人體中形成心腎相交。久之,養心滋腎。

4、現代醫學證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不易患精神類疾病。早晨不要太早出去鍛鍊,因為早晨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地下道的漳氣、濁氣正往上走(尤其是城市),這些氣對人身心的損害是很嚴重的。

睡眠的方位和臥姿

睡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現代科學家通過實驗觀察,發現健康人能夠忍受飢餓可達3周之久.但是如果缺少睡眠3天3夜,就會覺得坐立不安、情緒波動、記憶力下降,嚴重者難以維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良好的睡眠能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而且有利於身體的康復。相反,不良的睡眠不僅影響健康,加快人體衰老,而且是導致各種疾病的因素,還影響各種藥物療效的發揮.不利疾病的清除。傳統中醫學認為,人體通過睡眠能夠消除機體疲勞,養蓄精神,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目的。

說到對睡眠的質量的影響,幽雅靜謐的臥室,柔軟舒適的床鋪,這些外部的條件已經近乎完美了,是不是就一定會有同樣完美的睡眠呢?不一定,這還與睡眠的方位和臥姿有密切的關係、

睡眠的方位

曾經遇到一位先生.睡覺的時候一直是頭朝北方,腳朝南方睡的,身體很好,有一次,他把床的位置換了變成了東西方向,此後就睡不好了,甚至到了失眠的地步,還覺得身體越來越差,服藥也不見效,後來他又把床換回來,結果失眠好了,其他不適症狀也消失了。這就是方位對睡眠的影響。

關於寢臥的方位,古代養生家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要根據四季的變換來改變方位,如《千金要方》中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這裡的東、西指的是頭的朝向。還有些養生家認為寢臥應一直保持頭向東。如《老老恆言》引《記玉藻》:“寢恆東首,謂順生氣而臥也.、”他們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人體之最上方氣血升發所向,而東方震位主春,能夠升發萬物,故頭向東臥,可以保證清升濁降,頭腦清楚。另外,古人還提出了避免向北臥的觀點。如《千金要方》指出:“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在這一點上大多數養生家的觀點還是一致的.認為北方主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臥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腦)。

隨著科學的進步,不少現代學者認為根據地球磁場從北向南的磁力線方向,頭北足南是最好的睡眠方位,順應地球磁場方向可以使睡眠時新陳代謝降低,消耗最小,容易入睡,上面那位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每個人的生活地理位置和生活習慣不同,寢臥的方向也不一定都要一樣,古今對於臥向的說法可供參考,只要是您睡起來感覺舒服的方向就是寢臥的最佳方位。

臥姿有講究

除了寢臥的方向外,臥姿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方面.、常見的睡姿有右側臥位、左側臥位、俯臥位、仰臥位等等,什麼樣的姿勢才是有利於睡眠的呢?一般來說,側臥位是最常見,右側為佳,也是古今醫家都推崇備至的一種臥姿。孔子在《論語》中說“寢不屍”,就是反對仰臥,“睡不厭臥,覺不厭伸”,意思指睡眠以側曲為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臥如弓”。《釋氏戒律》也說“臥為右側”,並稱右側臥位為“吉祥睡”,臥佛的造型都是取這種臥姿。

現代醫學認為右側臥的優點是在於使心臟在胸腔中受壓最小,利於減輕心臟負荷,使心輸出量增多,另外,右側臥時肝臟處於最低位,肝藏血最多,加強了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代謝.右側臥時,胃及十二指腸的出口均在下方,利於胃腸內容物的排空。

對於孕婦來說就不應該採取右側臥位了,尤其是進入中、晚妊娠的婦女,此時的孕婦大約有80%子宮右旋傾斜,使右側輸卵管受壓,易產生尿瀦留傾向,長期可致右側腎盂腎炎。右側臥還可壓迫腹部下腔靜脈,影響血液迴流,不利於胎兒發育和分娩。因此孕婦應該採取左側位入睡,左側臥最利於胎兒的生長,可以大大減少妊娠併發症。

嬰兒由於自主能力差,不能自主翻身,顱骨軟嫩,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變,容易使顱骨變形,顱腦發育不對稱。因此嬰兒睡眠時應該在大人的幫助下,經常的變換體位,每隔1—2小時翻一次身。

對於老年人來說,右側臥位也是最佳的睡姿。對於心衰病人及咳喘發作病人宜取半臥位或半坐位,同時將枕與後背墊高。對於肺病造成的胸腔積液患者,宜取患側臥位,使胸水位置最低,不妨礙健側肺的呼吸功能。對於有瘀血癥狀的心臟病人如肺心病人等,一般不宜取左側臥或俯臥,以防心臟負荷過大。另外,睡覺時不宜把脾墊得太高,避免得腎臟疾病。如《千金要方》中又論述:“凡人眠勿腳懸踏高處,久成腎水。”

有學者做過觀察,人在熟睡的過程中,睡姿每隔15—20分鐘就會孌動一次,整個睡眠過程體位變動可達20次以上。因此,在入睡時養成正確睡姿的良好習慣,對提高睡眠質量和健康是很有效的。

結語:正確的睡姿也是睡眠質量的一大保證。想要第二天起床後眼睛不難受,睡覺之前十分鐘就不要再用眼了哦!(文章原載於《自助養生》《養生月刊》,刊期:2012.06,作者:文伯,蘇秋,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標籤: 佳境 養心 睡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baojian/nmgo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