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健康生活 >

人工呼吸”不是舶來品,它源於東漢醫聖張仲景

人工呼吸”不是舶來品,它源於東漢醫聖張仲景

人工呼吸的原理是克服患者肺、胸腔的彈性阻力和氣道阻力,從而使其肺部擴張。昏迷患者或心跳停止的患者在排除氣道異物過程中,採用徒手方法使呼吸道暢通後,如無法自主呼吸,應當立即給予人工呼吸,來保證不間斷的向患者供氧,防止重要器官因缺氧造成的不可逆性損傷。

人工呼吸”不是舶來品,它源於東漢醫聖張仲景

今天要科普的重點是,最早採用人工呼吸救人的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它並不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而是中國古老的醫學手段,後由於封建社會禮數制約,導致這項技術險些失傳。

相傳有一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一家診所,門口圍著一群人,門口的地下還躺著一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瞭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裡人鬧矛盾,一時氣憤之下想不開,一尺麻繩上吊了,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裡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一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抬著去醫館找大夫。但是大夫一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洩不通,要大夫陪個說法。

人工呼吸”不是舶來品,它源於東漢醫聖張仲景 第2張

《醫聖》電視劇劇照

張仲景施救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一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於是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溫暖。一個人抬起手臂,一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則自己用手撐著“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著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周圍的家屬抱著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

人工呼吸這一急救措施最早記錄在兩千年前東漢時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工呼吸”不是舶來品,它源於東漢醫聖張仲景 第3張

張仲景,被後世尊稱為“醫聖”,其著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四大經典”之一,仲景方被稱為“眾方之祖”,是中醫臨床常用方劑。仲景學術研究者眾多,各種機構、學會、論壇紛呈,是中醫藥行業的特色文化。在中醫藥不斷繼承和發揚過程中,現已形成了經方價值、醫德價值、創造價值等多元化的仲景文化體系。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將中醫藥納入整體救治方案中,由張仲景經方組合而成的“清肺排毒湯”,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當下,《醫聖》張仲景電視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解讀中醫藥,增加中醫藥文化的趣味,受到廣大觀眾喜愛並迅速出圈。上線20天全網播放量近5000萬,連續3周登上劇集熱播榜單,開播以來低開高走,《醫聖》張仲景登上全國熱並引發網民對張仲景典籍、文化典故、經方應用等的關注熱議,這背後的文化現象更值得關注。

作為仲景品牌傳承者,仲景宛西製藥以傳承弘揚張仲景醫藥文化為己任,多年來致力於藉助多種媒體渠道講仲景故事。此次籌劃投資拍攝的中醫藥文化題材人物劇《醫聖》更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再一次掀起一股中醫熱潮。

人工呼吸”不是舶來品,它源於東漢醫聖張仲景 第4張

傳播仲景中醫藥文化,任重而道遠。仲景宛西製藥開啟“2022春季仲景健康節”,也正是為了進一步在全國推廣中醫藥文化。“仲景健康節”活動將經典中藥知識宣傳與營銷活動相結合,讓消費者感受中醫藥魅力,瞭解中醫體質與養生專業知識,引導消費者“用對藥”“用好藥”。大力度地回饋消費者,通過中醫義診、中醫藥科普活動等,讓更多消費者喜歡中醫藥。"

醫聖流傳下來的故事還有很多,醫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還有很多,還等待著我們進一步挖掘。也期待著通過仲景宛西製藥等社會各界中醫藥傳承者的不斷努力,將仲景文化發揚廣大,讓更多的人瞭解張仲景,受益於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和學術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ankang/wyk6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