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民俗 >節氣 >

24節氣之小暑養生寶典

24節氣之小暑養生寶典

7月7日為廿四節氣的“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日暑熱程度的節氣。

24節氣之小暑養生寶典

氣候特點此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還沒有熱到極點。是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一年最熱的時期。可是這節氣正值初伏前後,而一般在入伏以後,暴雨形成的洪水,又稱為“伏汛”。

在我們南方早已從炎熱進入了漫長的酷熱階段了,這地區亦有句氣候上的民諺,就是“熱極生風”。往往酷熱一段時期又來一場颱風,所謂的颱風季節就是這時南方氣候的特點了。

小暑的養生小暑之時,南方已經十分炎熱了,人們最容易感到的是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應該按五臟主時,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此時人們亦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氣,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這些活動如游泳、聽音樂等,尤其是音樂悠揚舒緩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都是一種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腦及系統功能,協調各系統器官的正常活動,促進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提高人的修養,難怪古人在此節氣雲:“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矣。”

中醫養生與治病方面有“冬病夏治”之說,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風溼痺症等,

這時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我省乃至全國的中醫醫院都在這小暑到大暑節氣內的三伏天日,開展貼藥發泡的“天炎”治療。這種治法年年堅持則效果更明顯。

小暑氣節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的時節,在飲食調節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冷飲冷食不宜過多,一切都應以適量為宜。此時節又是紅眼病多發、高發期,注意這類的傳染性疾病。還要儘量避免戶外活動,慎防中暑。

由於天氣炎熱,人們的食慾減退,飲食選擇要以清淡芳香為主,因為清淡易於消化,芳香刺激食慾,進補要能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這與情志調節一樣,才能與“夏長”之氣相適當。廣東尤其在珠三角一帶的民間,在小暑大暑的那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苡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燈芯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以應節解暑。同時此節氣的湯水尤為重要,因出汗和揮發多,且胃口亦差。佐餐的湯品宜粉葛煲魚湯、鹹檸檬煲老鴨、冬瓜荷葉苡米煲排骨、昆布海藻煲豬鷍、冬瓜冬菜滾泥鸅魚鹹酸菜蠔豉幹煲豬月展等,多吃水果也是有益的防暑方法。

小暑節氣雜談

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從7月7日或8日開始,到7月22日或23日結束。此時正值初伏前後。小暑的到來,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農諺有“小暑交大暑,熱的無處躲”的說法,但小暑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故農諺又有“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的說法。

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華字典中“暑”為熱,但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熱,而是炎熱。小暑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

有句成語:“寒來暑往”。小暑、大暑與小寒、大寒都是直接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小暑、大暑是反映夏天暑熱程度的節氣。

◆ 小暑

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2008年7月19日,進入三伏中的頭伏。

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溫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臺灣)中,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溫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 避暑

夏日,並不是處處炎熱:滿眼的綠樹濃蔭,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給人們帶來一絲絲夏日的清涼;軟軟的沙灘、蔚藍的海水,徐徐的海風,是人們度假的天堂;在山地風景區中,松林、雲海、瀑布、山泉,輕輕的山風,宜人的溫度,是人們避暑的好去處。在農村,人們習慣利用早晨做農活,夜晚在庭院裡看電視;在城市,人們喜歡夜晚逛商場上影院、喝清涼飲料,乘有空調的汽車……。可見,避暑、消夏是人們的自然選擇。

◆ 防暑

夏日,防暑是人們永遠需要重複的話題。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嬰兒、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實只要注意採取措施,暑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綠豆湯,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採取防晒措施,活動不要過量,避開中午時段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駕駛,注意收聽氣象部門釋出的“高溫警報”、“中暑指數”、“紫外線指數”預報,等等。雖說老生常談,但仍需提醒。

◆ 暑假

小暑期間天氣雖然炎熱,但學生們卻盼望著它的到來。因為從這時起,暑假開始了。他們會按著自己的意願,把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游泳是暑期的重要活動內容,揹包出遊也是大、中學生的最愛。學生們的歡聲笑語不時打破青山綠水間的寧靜,尤其是北方的海濱、山地的景區,往往是他們出遊的首眩需要提醒:游泳一定要到游泳區,不要選擇不安全的水域游泳;外出到山地景區旅遊,一定要提前瞭解天氣,注意躲避大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災害。尤其是到川西、滇西北、桂西等多雨的風景區旅遊,要特別注意安全。

24節氣民俗:小暑時節避暑吃炒麵

小暑時節避暑吃炒麵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節氣的到來,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民間常這樣形容小暑:“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 ,“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小暑熱,果定結;小暑不熱,五穀不結”等等。

民間習俗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貺節。

民間還有:晒書畫、衣物等習俗。傳說此日出晒後,蟲可不蛀。故有:“六月六,晒紅綠”這說語。

三伏日“吃抄面”、“進湯餅”的目的

舊時有“六月六,吃炒麵”的習俗。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麵的演變。最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上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其“面至白”乃“非傅粉”也。《荊楚歲時記》中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這說明魏晉已後,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明確為的是“辟惡”。

小暑時節,飲食要有節制,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溼,菜餚要做得清淡爽口。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另外“小暑黃鱔賽人蔘”,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

過去民間還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蔘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insu/jieqi/w6g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