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人群 >嬰幼兒 >

望聞問切 家長學會為寶寶探病

望聞問切 家長學會為寶寶探病

目錄

望聞問切 家長學會為寶寶探病

第一章:家長也可望聞問切

第二章:觀寶寶舌頭可辨別寶寶健康

第三章:開啟寶寶說話“開關”

小寶寶們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媽媽們就應該學會通過望聞問切發現寶寶的異常。那麼,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生病了?怎樣從寶寶舌頭探健康?

家長也可望聞問切

【作者介紹】:本書作者為北京著名的兒科醫生、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主講佘繼林,他有著40餘年的臨床實踐經驗,捏積手法高超。

內容簡介:本書主要講述小兒捏積。捏積屬於椎拿的一種,適合1歲以上所有人群,尤其是1-14歲的兒童及少年。捏積適用廣泛,能有效治療很多常見病症,特別是消化系統方面的厭食、便祕、腹痛、嘔吐等;對神經系統也療效顯著,比如睡眠障礙、小孩脾氣急、容易哭鬧等。同時,捏積能促進孩子生長髮育,增強體質。

孩子積滯是孩子由於飲食不節,使食物不消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出現的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症。如果耽誤下去會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可能引起或者誘發其他一些疾病。

由於,小孩子通常不能用語言來準確表達自己不舒服,這時候,作為家長,可以運用“望聞問切”的手段,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情況做一個大致的診斷。

看面色

從孩子的面色上,可以看出身體內各個器宮的變化。如果小兒面色發青,那麼可能肝出現了病症;如果小兒的臉龐顴骨處呈現出赤紅,那麼多半問題出在了心上;如果小兒的臉色發黃,那麼需要注意一下脾了;如果小兒的臉色過白,則可能是肺部出現了問題;而如果小兒的臉色發黑,沒有潤華的光澤,那麼應該注意一下小兒的腎了。

孩子身體也可反映身體病症。

肝氣與指甲相通,如果肝氣受損,這時看小兒的指甲,往往會發現乾枯泛黃,沒有光澤;如果小兒的心出現了積滯的病症,小兒的指甲就會顯得蒼白,有的也可能會呈現出紫色;如果小兒的脾也因積滯而受到影響,由於脾之氣連線著肌肉,小兒全身肌肉就可能萎縮,變得瘦弱了,有的還會出現頭大、脖子細的症狀;如果小兒的肺因為積滯的影響而出現異常,我們見到的此類小兒,多半都面板乾燥,頭髮枯黃;而如果小兒的腎也因此出現了問題,由於腎氣跟骨骼的關聯相當密切,能激發骨骼的生長,腎氣因故不能暢達地到達骨骼,小兒往往就會顱骨閉合不良,牙齒萌出過晚。

聽聲音聞氣味

健康孩子的哭聲;哭聲響亮,節奏感強,同時伴有眼淚的流出。但當孩子因飲食沒有節制,吃的東西太多而胃腸失調,消化功能受損,形成積滯後,這時,小兒就會出現明顯的煩躁不安,並且啼哭不止,而這哭聲的氣息很粗,聲音也過於高亢。問題在肝,孩子往往會嚎哭不止,但哭時聲音不大響亮;如果心有了類似的問題,則小兒會一邊哭,一邊鬧;如果這樣的問題出現在脾上,小兒的哭聲會顯得細小,卻綿綿不絕,不止不停;如果是肺上的毛病,小孩的哭聲會顯得嘶啞;而如果問題出在腎上,小孩的哭則多半表現為呻吟不止。

因為孩子是因為奶吃得過多,或者吃了過涼、不熟的食物及不易消化的東西引起的,聞一聞小兒的口氣,會覺得有酸乳味,而小兒的大便則會有酸臭的氣味。

如果積滯的問題是由小兒飲食不節制,吃了過多的肉食、油炸食品、不熟的食物和過多的冷飲、涼的食物等不容易消化的東西引起的,聞聞小兒口氣,則有一股酸腐味,小兒的大便會很臭,而小便往往變得量少且顏色變深。

問寒熱摸面板

詢問小兒的寒熱,可以看出小兒病情是輕還是重,以及病變出現的部位。比如,當小兒出現了積滯的問題後,由於積留的東西熱氣不散,有的小兒臉龐會變成赤紅色,摸一摸,還比較熱;有的小兒則手足發熱,撥出的氣也是熱的。

問題嚴重起來,就會使全身的氣血變得衰弱,有時,小兒可能會併發區域性的感染。如果積滯發展下去影響到肺,小兒的鼻子周圍常常會生出瘡來,同時還可能出現高燒、怕冷等症狀。而如果影響到腎,小兒則往往會兩腳發涼。

觸控小兒的面板,不僅可以瞭解面板的寒、熱、汗的情況,同時還可以感覺面板是乾燥還是潤澤。

當孩子有了積滯的問題,如果是因為哺乳不當的原因,小兒的面部面板會呈現出赤紅色,用手觸控,會有灼熱的感覺。如果是吃了過多的肉食、油炸食品、不熟的食物或過多的冷飲等不容易消化的東西引起的,小兒的手心和腳心的面板,也會有灼熱的感覺。

觀寶寶舌頭可辨別寶寶健康

一、地圖舌:可能脾胃不好

如果發現寶寶舌面上的舌苔出現了不均勻的剝落,好像地圖模樣的舌苔,大多是與脾胃消化功能疾病有關係,要注意飲食,調理脾胃。

二、舌頭髮紅、有浮苔: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

寶寶感冒發熱時,舌質會發紅,通常手心發熱而手背較涼。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家長在飲食上要多喝水,少吃冷飲、甜食,少吃肉及油膩的食物。

三、舌苔厚、白膩:可能食積

孩子吃得過多過飽,就會引起食積,此時,寶寶的舌苔厚,舌質紅,苔白膩,有一層厚厚的黃白色垢物,大便穢臭乾結,口中會有穢臭味。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讓孩子多吃些粗纖維的食物,適當服用一些助消化的藥物,如果便祕,還可以適當地進行腹部按摩。

四、舌頭上光滑無苔:可能是久病引起

當寶寶舌頭上光滑無苔時,說明寶寶津液耗傷,可能處於久病狀態,這時需要及時就醫。

有時寶寶吃了某些藥物或食品,往往也會使舌苔的顏色發生變化。另外,辨別舌質變化可作為孩子健康調理的參考,但絕對不能根據情況完全自行用藥。

啟寶寶說話“開關”

媽媽們會深有體會:孩子兩歲左右會“唧唧碴喳”地一天到晚吵個不停,想睡個覺也難!其實,這是好事,說明寶寶說話的“小開關”打開了。這個“小開關”指的是兒童語言發展中出現的詞彙爆發現象。

從理解開始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大概出生後6個月時,大人問“燈在哪裡”,寶寶就會抬頭看屋頂上的掛燈,再大一點時候還會用手去指;到1歲左右,家長說“把媽媽拖鞋拿來”,寶寶就會去把拖鞋拿過來,這就是寶寶對語言的理解。

而語言的表達也有跡可循。在1歲多的時候,寶寶就會自發地說第一批詞語了:重要的熟悉的人物,如爸爸、媽媽;會運動的物體,如球、貓;熟悉的行為動作,如抱抱、再見;還有一些熟悉的行為結果,如燙、髒、溼、熱等。

當然,這些詞不是一下子都會說的,大多數孩子在1歲半至2歲左右,詞彙量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多,呈爆發狀態。

家中最好不超兩種語言

目前,很多家庭裡存在—種以上的語言。一般來說,兩種語言環境(如普通話、方言)孩子基本可以接受,而當存在三種或三種以上的語言時(如普通話、方言、英語),孩子在語言發展上就會有所遲疑。因此,語言環境要相對單純,最好選用一種語言為優勢語言。

同時,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應儘量使用簡短、準確的語言。如家長不要說說:“寶寶,你到底是要球還是要汽車呀?”而是要同他:“寶貝兒,你是要球,還是汽車?”不要應用所謂的兒語,如不要把“牛”說成“哞哞”。跟寶寶說話時速度要適當放慢,對語句中的重要語彙可以發音略重些,以利於孩子接收。

不逼孩子說話

孩子到1歲多時,探索外界的積極性增強,加上自我意識的發展,探索的同時乜會獲得比以往更多的身體體驗和情緒體驗。例如,孩子在哭鬧生氣時,家長可以告訴他:“哦,寶寶哭了,寶寶很生氣。”以後,隨著語言發展,在處於相同的情緒體驗或狀態時,孩子就會用語言來描述,如“我很生氣、我很高興”等等,從而替代大哭大鬧的表達方式。

最後提醒家長要注意,不要逼孩子說話,否則反而可能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不說,家長可以替孩子說出來,呈現給孩子的語言越豐富,越有助於開啟“小開關”,孩子自然會“出口成章”、“語出驚人”了。

總結:雖然有了望聞問切,但是媽媽們還是要開啟寶寶說話開關,在生活中為寶寶在做好文明榜樣。以上小編的這篇育兒寶典都學會了嗎?(文章原載於《家庭保健》,刊號:2012年4月號,作者:佘繼林、懷玉、艾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renqun/yingyouer/8nv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