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保健 >

炎夏暑邪易傷心 養生宜少睡戒怒

炎夏暑邪易傷心 養生宜少睡戒怒

炎熱的暑邪最易傷心,人體五臟中與夏季相通應的是心,夏季要養生,就該好好互助心臟,順應夏季的特性,人們宜少睡多活動,保持積極心態能避免大怒、煩躁帶來的腦中風、胸痺等。在飲食方面適宜苦酸原則,可以護胃,夏季還要記得適當的運動,冬病夏治,達到更好的養生效果。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夏季隱藏在人體的健康祕密。

炎夏暑邪易傷心 養生宜少睡戒怒

夏季心主令

人的生命與自然界萬物及天地,存在著相同的運動節律。生物的生長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對人體而言,在春夏季就生機活躍,在秋冬季則處於低落狀態。

人體五臟中與夏季相通應的是心,夏季是心主令之時,炎熱的暑邪最易傷心。臨床上,凡心臟病患者如冠心病等,在高溫天氣下病情往往會加重甚至導致死亡。夏季,心的功能表現最為充分,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心與精神有關

夏季出生者多外向 從西醫學角度說,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情感、情緒等皆由大腦所主,但中醫學的第一部經典《黃帝內經》所認識的人體,並非單純依靠解剖手段,取象比類也是重要方法,比如把心比為君主,認為心不僅主宰全身肺腑的功能,也主宰著人的精神活動。

在夏季,自然界的陽氣盛大到極點,植物枝繁葉茂,人也有面色紅潤、汗出增多、性情活潑的徵象;在人體內,夏季的脈象一般比其他季節來的浮而偏洪,各種陽虛寒盛的患者如有肢體關節疼痛、痛經、胃脘疼痛等症,到了夏季病情會有好轉。大部分夏季出生的人性格外向、活潑愛動、思維敏捷、情感外露;冬季出生的人,則多偏於內向性格、思維縝密,因為冬季是主“藏”的季節。

心主血脈執行

觀面色知心氣足否人體血脈系統的功能活動由心主持,要了解血脈的功能狀態,醫生可以摸脈,也可以觀察面色。按照《黃帝內經》的理論,面部是血脈最豐富的部位,“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注於面”。心氣充足、心功能強的人,一般面色紅潤;心氣虛的人,就會面色蒼白;心血淤阻的人,面部兩顴暗紅。

心開竅於舌

舌尖紅是心火盛 五臟在體表都有開竅的部位,如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的部位則是舌。臨床上,我們往往會說,舌尖紅是心火盛,舌質淡是心血不足。如果舌體僵硬,多是痰濁矇蔽心竅,是心主神志異常的表現。

心主喜

過度喜樂傷心 在《說岳全傳》裡,抗金英雄牛皋經過幾十年較量擒獲了金兀朮,大笑而死,范進中舉的故事更是為人知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中醫認為,喜、怒、悲、憂、恐五志中,喜是由心所主。心氣足的人,往往情緒愉快;但過度喜樂,也傷及心氣,出現相應的症狀,如神志失常、心氣閉阻而亡。

少睡多出汗 熬過最難養生天

夏季是一年中生物長的季節,我們也要順應這種特性,促進人體陽氣的長養和發散,做到以下幾點:

少睡

夏季萬物茂盛,按照自然屬性,人也應該少睡覺、多活動,以促陽氣的長養。但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睏倦,很多人都有越睡越疲憊的感覺,這其實是陽氣和心氣被抑制的表現。尤其值得提醒的是,夏天晝長夜短,人體的陽氣總處於發散狀態,午時為陽氣最盛時,其發散狀態更強。體質偏弱者,尤其是心陽虛、容易心悸胸悶的人,極易在午時出現不適。調整的方法是適度午睡,緩解陽氣的過度發散,時間以1小時左右為佳。

戒怒

暑熱季節,人體消耗大,容易煩躁,大怒可使陽氣上逆於心胸、頭面部,出現腦中風、胸痺等危重症狀。高溫溼熱天裡,人們會因氣津外洩而倦怠,抑制人體的氣血,而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可使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清淡

夏季心氣盛而腎氣虛,應在飲食上減少入心之苦味,增加入腎之辛味。苦味主沉降,不利於陽氣的發散。辛味主升散,與陽氣發散的狀態吻合。有人主張夏季多食用苦瓜,以清熱解暑。但過食苦瓜會使陽氣受傷,陽虛者尤其不要將苦瓜作為主要蔬菜;同時,也不應食用太多大溫大熱的食物,諸如牛羊肉、辣椒、荔枝、桂圓等,否則會導致陽熱過盛。另一方面,由於夏季陽氣偏於表,胃腸的陽氣並不足,容易導致胃部脹滿、腹瀉等。所以古人認為,夏季是最難養生的季節,一則暑熱外蒸,一則腹內陰冷,飲食稍有不慎,極易患病。

出汗

保持一定程度的汗出,是夏季養陽的體現。熱天,汗孔處於開洩狀態,納涼不慎,容易導致寒邪內侵。現在的人們離不開空調,從外面暴晒後進入過涼的室內,輕則出現外感寒邪的感冒,重則肩背、肢體關節疼痛不已,女性還會出現經期紊亂。人體陽氣如不能正常發洩,逐漸會形成陽虛體質,罹患各種慢性病。

運動

許多熱愛運動的人,入夏後就漸漸停止了。其實,運動能產生陽熱之氣,汗出也有發散陽氣的作用,夏季進行適度運動非常有必要。

警惕暑溼寒 風寒感冒不少見

夏季的外邪最為複雜,可表現為暑、溼、寒三種邪氣分別傷人,常見的疾病有:

1.中暑症

中暑症為夏季正邪侵入所致。在陽光下暴晒;高溫、高溼天,人的汗蒸發困難;出汗過多,身體裡水和鹽分大量排出,水鹽代謝紊亂;或過度疲勞、體弱多病,人們就會表現出頭暈、大汗淋漓、突然暈倒甚至神志喪失等症狀。

防治措施:患者出現頭暈、頭疼、噁心、嘔吐等症狀後,應立即將其移到陰涼處,解開衣服,頭部冷敷,讓其多喝淡鹽水或清涼飲料。一般而言,患者的不適會很快緩解。

2.熱傷風

夏季,風寒感冒並不少見。這是因為人體出汗多,肌表汗孔均處於開洩狀態,如果冷水洗浴、露天夜宿或在空調房間滯留太久,就會受寒而引起風寒感冒,中醫叫“陰暑症”,俗稱熱傷風。常見症狀是流涕、鼻塞、打噴嚏甚至發熱,同時又汗流浹背,有的還噁心、嘔吐、腹瀉。患者常不能迅速康復,尤其是老人兒童容易轉為其他病。

防治措施:除避免以上導致風寒侵入人體的致病因素外,夏日感冒後,可飲用香薷飲。原料為:香薷15克,白扁豆30克,厚朴10克。香薷能發汗解表,祛暑化溼,尤其適合夏天感寒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嘔吐、腹瀉等症。

3.腹瀉

夏季是腹瀉最易發生的季節,其原因一則由於貪食冷飲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寒的洩瀉;一則由於暑溼過盛,溼邪外侵,困遏脾氣,導致溼濁內盛的洩瀉。夏季腹瀉的患者,還可伴有噁心、厭食、腹部脹滿等胃腸道症狀。有的患者一到夏季就發病,成了習慣性病症,故被稱為“苦夏”。

預防措施:飲食清淡,避免食用魚肉。可服用藿香正氣散、去暑丸等,此外,每天用鮮香薷、佩蘭、飛滑石各10克,炒谷麥芽各30克,甘草6克,水煎代茶飲,有一定預防作用。

4.面板瘡癰

《黃帝內經》說,“諸痛癢瘡,皆屬於火。”瘡癰類的產生與暑熱火邪最為密切。火熱之邪侵入人體,腐敗血肉,導致瘡癢的產生。如果熱毒不能控制,易導致熱毒四溢的病變。從西醫角度說,就是引起菌血症、敗血症甚至腎功能損傷。

預防措施:若發生癤病,疼痛顯著並伴有發熱,應口服清熱解毒中藥,平時可常服用綠豆湯,或用金銀花、野菊花煎湯代茶飲,注意不要食用海鮮、牛羊鵝肉、麻辣食品。

5.心臟類疾病

我們知道,夏季養生不當,最容易傷及心氣。心氣虛衰,可有心悸、氣短、汗出、頭暈等症狀,對心臟病患者危害極大。

預防措施:素有心臟病的人,到了夏季要避暑熱,同時按時服藥,不可大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baojian/7k6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