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常見疾病 >

幾天沒大便算便祕呢

幾天沒大便算便祕呢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壓力加大,飲食和作息的不規律,很多人會出現便祕的情況,便祕是指大便的次數減少或者大便乾燥,就有可能會出現便祕的情況,這還要根據自己的排便習慣作出判斷,便祕會引起很多的疾病,嚴重著還會有結腸癌的危險,那麼幾天沒大便算便祕?出現便祕的情況應該怎麼處理呢?

幾天沒大便算便祕呢

便祕(constipation)指的是大便次數減少和(或)糞便乾燥難解,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提示存在便祕。但健康人的排便習慣可明顯不同,如對一組健康人調查結果表明,每天排便一次者約佔60%,一天幾次者30%,幾天1次者10%。因此,對有無便祕必須根據本人平時排便習慣和排便有無困難作出判斷。

排便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運動過程,有多個系統參加,受多種因素影響。消化道自身病變可以引起便祕,其他系統病變也可以通過影響消化道的結構與功能而引起便祕。

病理生理:一般認為,由於內容物在小腸通過的時間僅佔全腸道通過時間的一小部分(約10%),故小腸通過時間在便祕的病理過程中不佔重要位置。有人曾對慢性便祕患者的小腸通過時間作過研究,發現有輕度的延長。有便祕症狀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經治療後,其小腸通過時間縮短。

小腸內容物到達結腸後,便成為結腸菌群的培養基,使菌群大量繁殖,其量可達結腸固形物的一半,並與其他成分一起,構成糞便,以每小時約5cm的速度,緩慢向遠端移動。

結腸結構與功能直接影響結腸運動,因而與便祕的關係十分密切。影響結腸平滑肌結構的疾病可引起便祕,並可能與某些巨結腸的形成有關。這類疾病常導致平滑肌細胞數量的減少,而代之以纖維化,使結腸壁變薄,動力下降。影響結腸功能的因素尤多,包括結腸的蠕動方式、結腸內壓力的改變、神經系統、激素、調節肽等。

近年來,腸壁神經叢的重要性受到人們的重視,被稱為“腸腦”。除大家熟知的先天性巨結腸外,一些作者陸續報道了特發性巨結腸、巨直腸,甚至一些沒有巨結腸外觀的便祕患者,其結腸切除標本,顯示有明顯的腸肌間神經叢異常。

結腸粘膜的吸收功能和結腸容積的大小,也與便祕有密切關係。吸收功能直接影響腸內容物的性狀,結腸腸腔容積也可影響糞便的執行方式。

平時,固態糞便儲存於乙狀結腸甚至降結腸中,當乙狀結腸或更近端的結腸收縮時,可將糞便驅入直腸,引發排便反射。

直腸平時一般呈空虛狀態,直腸瓣以及恥骨直腸肌收縮形成的肛管直腸角,可阻止糞便進入直腸肛管。少數人直腸中可存有少量糞便,但不引起便意。當上方結腸收縮將糞便以一定的量和一定的速度驅入直腸時,可引起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進入直腸的糞便對直腸產生機械性擴張,使直腸內壓升高,通過直腸壁內反射,使內括約肌弛緩、張力下降,肛管壓力降低,這種反射呈容量依賴性和速度依賴性,即指在一定範圍內,進入直腸的糞便的量越大,速度越快,內括約肌弛緩的幅度就越大、越快。與此同時,盆底肌、外括約肌則反射性收縮,刺激於分佈盆底的排便感受器,衝動至大腦皮層產生便意,並引起直腸平滑肌解除其張力收縮,使盆底諸肌、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鬆弛,盆底下降呈漏斗狀,肛管直腸角變大,肛管壓力下降;同時,直腸和遠端結腸反射性收縮使腸管縮短,腸腔內壓增高;因便意得以順利排出。如環境不允許排便,則盆底肌、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主動收縮,不讓糞便進入肛管,同時,直腸、結腸亦適應性鬆弛,直腸內壓下降,便意逐步解除,如仍不理會便意,糞便將在直腸逆蠕動下返回上方結腸。上述排便反射過程的任何環節受到干擾,都將破壞這一反射,引起排便障礙。

便祕患者中,缺乏便意是最常見的主訴之一。其中,部分患者是因直腸壺腹容積過大,不能感覺正常容量的糞便的刺激;而更多的患者則是由於長期忽視便意,而導致直腸感染功能的逐步降低。

內括約肌弛緩功能障礙是引起出口阻塞的原因之一,其典型代表是先天性巨結腸,以遠疫直腸張力性收縮和內括約肌不能反射性弛緩為特點。在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內括約肌功能失常如肛裂患者中,內括約肌的靜息壓力升,但肛腸抑制反射存在。

若盆底橫紋肌及外括約肌排便時不能鬆弛,將使肛管直腸角不能變大,盆底出口不能放開,是造成出口阻塞性便祕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病因至今尚未闡明。

以上是有關幾天沒大便算便祕的相關問題解釋,便祕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便祕時間長了還會影響人體的整個腸道系統和健康,那麼一旦出現便祕的情況,就是及時的通過飲食調節和有意識的排便習慣,如果問題嚴重,還是要及時去醫院或者服用治療排便的藥物。

標籤: 大便 便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bing/o71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