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體質養生 >

脾虛艾灸穴位有哪些

脾虛艾灸穴位有哪些

對於艾灸相信大多數人都是不算太陌生的,其實這種方法只要是運用得當的話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養生功效,特別是本身就已經出現了脾虛的人們就更加的需要去使用艾灸來調理身體,因為如果自己一直脾虛的話就會讓自己體內的營養沒有辦法那麼好的進行吸收,而且還會導致便祕的出現,一旦便祕就會讓毒素一直堆積到身體的內部,根本沒有辦法很好排出體外。

脾虛艾灸穴位有哪些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

《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

《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

那麼艾灸不相同的穴位,得到的養生功效都是不算太相同的,但如果是脾虛的話就必須要艾灸中脘穴的,這種穴位基本上都是位於腹部的正中心,所以如果是艾灸的話就能夠起到很好的暖胃作用,而且還能夠讓自己原本的胃部蠕動能力增強,所以就間接的緩解了脾虛的症狀。

標籤: 艾灸 脾虛 穴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tizhi/g4pv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