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民國“飯桶”梁實秋 一頓飯12個饅頭三碗麵

民國“飯桶”梁實秋 一頓飯12個饅頭三碗麵

民國名士中,梁實秋可謂最善吃的一位。別看平日裡舉止儀態萬方,風度儒雅,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莫不中節而有道,私下裡卻對口腹之慾有著超乎常人的嗜好。

民國“飯桶”梁實秋 一頓飯12個饅頭三碗麵

作為人,吃飯穿衣乃每日“必修課”。然而仔細一想,歷來人們對吃飯與穿衣的待遇卻是天壤之別。在大家意識中,吃飯完全是一種生理需求,毫無審美情趣可言,即使你把菜做得香氣盈室、可口誘人,也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豈能跟色彩斑斕、花樣繁多的服裝藝術同日而語。故吃飯是一件大俗事,上不得檯面,甚至由此引申出一些略帶貶義的稱謂:比如某官員若身居要職卻無所事事,可斥之作“尸位素餐”;某人辦事不力,我們往往嘲笑其為“酒囊飯袋”;有人上班出工不出力,也可以諷刺他是“吃閒飯的”。那麼吃飯真非雅事?恐怕不是,畢竟那些名人雅士也皆有嘴一張,與飯為伍,不妨以民國名士梁實秋為例,看看他的饕餮生活

民國名士中,梁實秋可謂最善吃的一位。別看他平日裡舉止儀態萬方,風度儒雅,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莫不中節而有道,私下裡卻對口腹之慾有著超乎常人的嗜好。早在就讀清華學校時,樑就創下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麵的紀錄。而這種令人咋舌又不甚光彩的“飯桶”行徑,絕非因他擁有著如象巨胃,很大程度上乃是純粹出於追求那種大快朵頤的快感。並且他還常給人說自己最羨慕長頸鹿,有那麼長的一段脖頸,想象食物通過長長的頸子慢慢嚥下去時“一定很舒服”。

終其一生,雖然幾經顛沛流離、輾轉各地,梁實秋卻對“吃”情有獨鍾,有錢時隨心所欲,揮金如土,玩命地“作”,窮困時也從不虧待自己的一張嘴,獨闢蹊徑,別出心裁,花小錢照樣能讓盤中之物活色生香。總之,樑這一輩子,除了其令人仰視的文學成就之外,其對飲食之道的造詣也罕有人能與之匹敵。別看一日三餐,人家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學問,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諦,真不愧是“治世之饕餮,亂世之飯桶”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6lg3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