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健康生活 >

冬季養生 怎麼出汗才最養人

冬季養生 怎麼出汗才最養人

從汗液看健康你會嗎?

冬季養生 怎麼出汗才最養人

人體除嘴脣等極少數部位沒有汗腺外,全身有200~250萬個汗腺,將其連線起來長達20~30公里。熱汗由胸、頸、背等處排出,冷汗則由手心、腳心、腋下排出。人體這些部位汗腺發達,平均每平方釐米有400~600個汗毛孔。據實驗測定,每出1公斤汗,可降低體溫15℃左右。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鹽分,在1公斤汗水內含有1.53克鹽,因而汗水是鹹的。出汗過多的人,體內不僅水分丟失,鹽分也隨之減少。人們在出汗多的情況下,不要光喝白水,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或多吃稍帶鹹味的食物,以滿足人體對水和鹽的需要,達到“收支平衡”。

研究表明,人體對熱的耐受能力的強弱與體內細胞中熱應激蛋白的多少有關。經常堅持運動的人,體內熱應激蛋白合成顯著增多,對熱的耐受力增強,可抵擋高溫熱浪的侵襲。而喜歡享受空調的人,體內的熱應激蛋白合成減少,對高溫的耐受力下降,一旦離開空調來到外界熱浪滾滾的環境中,便難以適應。汗腺這一“空調裝置”也會因長時間不用而啟動不靈,汗出不來,熱量散發不出去,極易發生中暑。

仔細區分:出汗量、出汗部位、出汗時間、汗的顏色

正常人每天約排出500~1000毫升的汗液,夏季可達1500~2000毫升。如果汗腺停止排汗或出汗過多,均是不正常的現象。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品,與鼻涕、眼淚、口水和唾液共稱為五液。此外,汗亦被稱為心液《素問宣明五氣》,而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說法。出汗過多,會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損於心血。

烈日炎炎下被晒得汗流浹背、桑拿室裡大汗淋漓、運動場上揮汗如雨,到底哪種出汗方式才正確?

現代人出汗太被動

出汗有兩種方式:主動出汗和被動出汗。下班等公交車時,被太陽晒得衣服都溼透了;被工作壓力所困擾,煩躁焦慮,急得額頭微微滲出汗珠;和朋友一起蒸桑拿,在悶熱的環境中汗如雨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面板性病科教授朱學駿表示,這些出汗方式大都非常被動。總體來說,因為天氣、環境或心理壓力造成的出汗稱為被動出汗,只有因運動而產生的排汗才是主動出汗。調查顯示,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能經常運動的人,比例只佔到28.2%。這說明,現代人的主要出汗方式都是被動出汗。

中醫上也有動汗和靜汗之分

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後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陰虛的表現。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額頭面部出汗過多,是積滯、內熱壅盛的表現,容易煩躁、口苦、尿黃;前心後背出汗,是心氣虛,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夢、恍惚健忘。此外,還有些出汗方式,屬於疾病來臨前的徵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無汗,這時一定要小心中風。

汗液的氣味和顏色也有大講究

汗味如果發腥,可能和熱證或溼熱證有關,一般屬肝熱。若發現汗液有顏色,可能是位於面部和腋窩處產生色素的細菌所致,也可能是藥物所致,如用碘化物出的汗呈淡紅色。

中西醫看汗辨疾病

1.汗量

●無汗:又稱閉汗,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身體區域性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面板非常乾燥,他們多半曾患有面板病(如銀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亦可能會無汗。

●多汗:多汗是指在恆溫和靜態情況下,仍大量出汗。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慾亢進、情緒波動、失眠,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若多汗兼頭暈乏力,以及感到飢餓,可能是血糖過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藥物後,亦會產生多汗反映。若汗出如珠,冷汗不止,須加註意,這是氣散虛極的表現,中醫學上稱為“絕汗”,是病危的表現。

2.出汗時間

●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狀態下,非因勞動、穿厚衣或高溫而汗自出。中醫認為這是氣虛、陽虛的表現,身體因失卻固攝力而不自覺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氣短、怕冷。

●盜汗:指入睡後,在半夜或黎明時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汗量甚多,可令衣服溼透。醒後則沒有出汗。盜汗多陰虛所致,若伴有低熱、兩顴潮紅、手心發熱,口乾等症狀,可能是肺病的徵兆,如結核等。

3.出汗部位

●頭汗:以頭面部出汗為多,是肝胃有熱及氣虛所致。若兼有四肢發冷、氣短,多為陽氣虛。如果突然出現一側額頭出汗,多是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可能患有動脈瘤。

●手足汗:心情緊張時會手腳出汗,若非此因而經常兩手潮溼和冰冷,多因脾胃溼熱,氣虛、腎虛所致。

4.汗的顏色

一般人的汗是無色的,也可以略帶淡黃色,這是正常人的汗色。患有不同疾病的人,汗色會因病而異,其恰如症狀的指示劑。人若服用了氯化鉀後,汗液會呈紅色。吃蛋黃、胡蘿蔔過量,汗液會呈深黃色。

一吃飯就出汗

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飲食性多汗症”。主要表現在每次進食尤其是在進熱食或刺激性食物時,大量的出汗。一般多侷限於口脣、前額、面頰、鼻部、頦下等部位,嚴重者胸部及背部也可大量出汗。

進食停止後,出汗現象則漸次減少至停止。飲食性多汗症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多數自幼年開始發病,主要原因是中樞神經失調,使植物神經系統的汗腺分泌纖維過度興奮所致。繼發性者多見於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如周圍神經受損傷等。以上症狀一般不需治療,也無有效療法。病情嚴重者可行副交感神經阻斷手術

多汗可能是疾病先兆

低血糖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症狀為主要表現,發作時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出大量腎上腺素,可導致大量出冷汗。

甲亢

即甲狀腺機能亢進。怕熱多汗是這一疾病的特徵之一,而且還表現為精神緊張、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難以入睡等症狀。

嗜鉻細胞瘤

其常見的症狀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以持續性出汗,但陣發性發作時面部潮紅或變白可同時發生。還會出現心慌、手抖、四肢發涼等。但此病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頭痛症狀。

主動出汗才養生

同樣是出汗,天氣炎熱時,被動出汗照樣能讓人大汗淋漓,為什麼就不如主動出汗好呢?專家解釋,不管是因為炎熱而出的汗,還是桑拿蒸出來的汗,都只是在人體淺表層出汗,而運動才是真正的深表層出汗,也就是讓人從裡向外出汗。這種汗是人體進行的自我調節,出汗後不僅讓人感覺很舒服,還能起到以下8大作用。

排出毒素

主動出汗能加快人體的體液迴圈和代謝過程,將體內堆積的乳酸、尿素、氨等毒素排出,還能保障鼻子、面板、肺臟、大腸這一系統暢通。

控制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由於血管內徑變窄、變硬,單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現的一種現象,運動出汗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迴圈,增加血管壁彈性,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促進消化

不出汗、氣血執行慢了會影響消化,導致人吃不香;神經活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導致人晚上睡不香。

防骨質疏鬆

不少人以為出汗會導致體內鈣質隨汗液流失,對此,衛生部北京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張亞同指出,只有水溶性的維生素才會隨汗液流失,鈣雖然溶於水,但溶解度很低,不太會隨著汗液排出。相反,出動汗有利於鈣質的有效保留,防止骨質疏鬆。

增強記憶

美國針對2萬中學生進行的一項長期教育實驗表明,主動運動流汗對學生會產生積極正面的效果,記憶力、專注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護膚美容

總不出汗的人,面板代謝緩慢,一些廢棄物難以排出。出汗可以清潔毛孔,達到美容護膚的功效。

減肥

當人體運動並達到一定強度時,脂肪便會燃燒轉化成熱量,通過汗液排出體外。

讓男人更有魅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男性流汗的氣味能使女性心情愉快並感到精神放鬆。

學會出汗最重要

長期使用空調、缺乏運動,讓現代人的毛孔變得越來越遲鈍。對於不愛出汗或沒有時間運動的人來說,怎樣才能多出主動汗呢?專家們建議,在生活中,不妨試試以下幾招:

運動前喝熱水、熱粥

運動前喝杯熱水或熱粥,讓毛孔進入蓄勢待發、將開未開的狀態,再鍛鍊一段時間,就能讓毛孔全部開啟,汗出透了,一通百通。但運動後一定不要馬上吹空調、風扇或洗涼水澡,要耐心等汗消退。

巧用生薑促汗出

生薑在夏季是個好東西,既散溼暖脾胃,又走表開汗孔。不得不在空調環境上班的人,可以堅持喝點生薑水,比如茶葉加生薑片泡水、生薑紅棗水等,促進排汗。

從膝蓋開始自我發熱

長期在寫字樓上班的人,可以用熱水袋、暖寶寶等來增加排汗。每天上班後將一個暖寶寶貼在膝蓋上,讓人體自發生熱,深入到面板深處。回家後用熱水泡腳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靜止一小時

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每天定時關掉空調,靜靜地坐一個小時,培養身體主動出汗的能力。

晒15分鐘太陽

夏日陽光是人體主動出汗最佳的動力,每天上午9—10點和下午4—5點,晒15分鐘左右太陽,並做一些簡單的舒展運動,能使身體能量逐漸被啟用。

最後提醒,除了患有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的人群外,大多數人都適合依據自己的身體條件主動出汗。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出汗,戶外活動不要讓自己過於疲乏勞累。出汗後切忌喝冰鎮飲料,要適當補充常溫下的白開水或淡鹽水,少量多次攝入。

標籤: 養人 養生 冬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ankang/w0d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