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中醫養生 >

脾溼“生百病”! 祛脾溼必知“三板斧”

脾溼“生百病”! 祛脾溼必知“三板斧”

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與胃相反,脾屬陰土,喜燥而惡溼。那麼既然脾如此重要,怎麼祛溼呢?

脾溼“生百病”! 祛脾溼必知“三板斧”

1.茯苓薏米山藥粥

中國曆來講求藥膳同源,對於脾溼患者來說,有一款粥絕對值得推薦---茯苓薏米山藥粥。茯苓,性平,味甘,能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薏米,性甘,微寒,能健脾祛溼,利水消腫,清熱排膿,還可幫助保持面板細膩光澤;山藥,味甘,性平,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膳。

茯苓薏米山藥粥,在祛脾溼的同時,又對脾胃進行了滋補,脾胃不和之人可以多試試。

2.艾灸足三裡

祛脾溼,穴位刺激也是很不錯的方法,如足三裡穴。足三裡是治脾胃病的第一要穴,它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凹陷處正下方三寸(以拇指貼於膝蓋凹陷處,向下四指寬的無名指指尖位置),點按時有強烈酸脹感。刺激足三裡,對於脾溼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洩瀉、痢疾、失眠、水腫等都有較好的作用。刺激足三裡,以艾灸為宜,睡前艾灸15-30分鐘,能很好的幫助去除脾溼,調和脾胃,增強免疫力。

3.中成藥選用

脾溼分寒溼和溼熱兩種。寒溼通常來說,舌色淡白溼潤多津,舌體胖嫩,常見症狀如,腹脹滿、欲嘔、頭身困重、肢體腫脹、小便短小,女性白帶量多;溼熱則舌紅,舌苔黃膩,常見症狀如腹脹發悶、噁心、口中粘膩、口渴不多飲、面色發黃、小便短黃、便溏不爽等。

脾寒溼,可用附子理中丸,其具有溫中健脾的作用,對脾胃虛寒、腹痛、腹冷、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有治療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感冒發熱者不宜服用。

脾溼熱,可用藿香正氣水進行調理,其具有解表化溼,理氣和中,祛溼熱的作用。此外,也可用葛根芩連湯加減,進行祛溼清熱,對於溼熱下痢或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zhongyi/x78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