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人群 >名人養生 >

名人養生 呂景山順隨自然最養生

名人養生 呂景山順隨自然最養生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才是真理,那麼才是真的開始接近天地。與天地同生才是根本,離天地越近,才會獲得的營養最多。只有跟隨著大自然的發展而生存才是久遠之道,如果強行逆天而存在才會導致滅亡。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中醫養生常識呂景山是怎麼順著自然養生的。

名人養生 呂景山順隨自然最養生

呂景山順隨自然最養生

順心、順時、隨意、隨緣

《當代健康報》“健康絮語”專欄刊登了《養生是一種智慧》一文,指出有些現代人在季節變化、吃飯、鍛鍊等方面,“把簡單的生活複雜化了,變得不再樸素。其實健康是一件最樸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種智慧”。講得很符合實際,既看到了現代人養生的誤區,更強調了養生需要的智慧,是篇引導人們養生保健的好文章!

採訪國醫大師呂景山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一日採訪結束,和呂老共進午餐。點餐時,服務員問喝點什麼,本以為呂老會點諸如烏龍茶、菊花茶之類的養生飲品,豈料他毫不猶豫道:“一杯可樂。”看到我有點吃驚,呂景山笑著解釋,“在喀麥隆做援外工作時認識了可樂,偶爾少喝點,無妨。”

呂景山的養生之道很簡單:順心、順時、隨意、隨緣。他說:“越是刻意,越難如意,一切順隨自然才好。”

養心為上

《道德經》說:“萬物之始,大道至簡。”養生也是一樣。

呂景山認為,養生其實很簡單,順應自然規律,保持人體自身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即可。

養生的關鍵,除調整好衣、食、住、行外,更重要的,便是養心。

呂景山是個非常平和的人,他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做學問,以一顆平常的心,知足地過平常人的生活。

《莊子·刻意》中說:“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呂景山一生經歷豐富,卻以恬淡清淨的心態修養自身,以簡樸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修為,方能在醫術和養生上不讓古人。

業餘時間,呂景山喜歡讀書,家裡的書櫃,是他家最豪華的傢俱。“看書可助養神,養神就是養心。”呂景山說。

呂景山還有一個愛好:聽豫劇。從小在河南長大的他,在豫劇中尋得了許多兒時的美好記憶。“聽戲也是放鬆身心的好辦法。”《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等經典豫劇他看過很多遍,偶爾還跟著唱上兩句。

飲食四度

“飲食方面,關鍵是一個‘度’字。”呂景山說。

飽度:《千金要方》載:“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多年來,呂景山雖然診務繁忙,但非常注意飲食的適度,堅持每餐只吃七八成飽。

速度:呂景山說,細嚼慢嚥,不僅可以保護脾胃,還有利於食物消化吸收,一舉兩得。

溫度:過冷、過熱的食物,都對胃腸不好。呂景山表示,“飲食以溫和為要,冷熱最易傷人。”

營養度:不必刻意追求營養,五穀雜糧、蔬菜水果,什麼都吃點,什麼都不多吃,才最營養。

除這飲食“四度”之外,呂景山還非常推崇喝粥。幾十年來,他每天早晚各喝一碗小米粥。他說:“脾胃為後天之本,小米色黃入脾胃,是後天補養的佳品。”

嬰兒睡眠

除養心和飲食調養外,睡眠也很重要。雖已年屆耄耋,但呂景山仍能保持每天8小時的良好睡眠,並堅持每天中午都“眯”一會。他戲稱自己是“嬰兒睡眠”。“像嬰兒一樣入睡,是恢復氣血執行最佳狀態的好辦法。”

睡眼先睡心

臨睡前,呂景山喜歡練練靜功,讓心先安靜下來。

所謂靜功,即先去除心中一切雜念,調勻呼吸,全身放鬆,氣存丹田,待身心入靜之後,便自然而然就睡著了。

此外,“莊子聽息法”也有助於睡眠:用耳感知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任其自然變化,使神氣合一,雜念全無,甚至連呼吸也忘掉,便可漸漸進入夢鄉。

古今中外,人們都在研究探索養生的智慧,其實,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就是養生的最高智慧!英國偉大哲學家培根在《論養生》一文中說:“養生是一種智慧,非醫學規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找出什麼對自己有益,什麼對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藥品……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長壽的最好藥方。”從這段名言中可以看出,養生的智慧就體現在人們每天最基本的“吃飯、睡覺、運動”需要之中。

然而,有些現代人卻把這一樸素的智慧給忘記了,陷入了既違背自然、又想養生的誤區。他們正是在這些每天最基本的“吃飯、睡覺、運動”中,“聰明”過了頭,不是去順應自然,而卻違背了自然。正像該文所指出的那樣:“吃飯,就是胡吃海塞,然後再大把吃減肥藥”。“鍛鍊,就是坐幾十層電梯,到健身房去跑步”。睡覺,晚上追求夜生活不睡,早上不起床。喝酒,毫無節制,天天酒場泡,“喝醉就當睡著了”。這樣違背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導致的直接後果,必然是人們身體素質下降,“富貴病”增多,老年病趨向年輕化,有些“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英年早逝!

有人說得好,養生講究這智慧,那智慧,順應自然才是大智慧。自覺順應自然的,是聰明人;知道順應自然的,是明白人;違背自然的,是糊塗人。縱觀我們周圍的人就會發現:明白人佔大多數人,聰明人是極少數,但是糊塗人也不少。所以,我們應爭當聰明人,決不當糊塗人。那就應在吃喝、睡覺、鍛鍊等生活起居方面迴歸自然、順應自然:首先,要清楚“五穀為養”道理,管住一張嘴,,基本吃素。研究發現,從生理結構上看,人的臼齒髮達,適合磨碎食物,適合吃五穀、豆類。

中國人比歐洲人的腸子長七分之一,應以素食為主,才有益於健康長壽。其次,要弄懂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道理,一年有四季氣候的變化,一天有白天黑夜的交替,人們的生活起居要適應和順應這個自然規律,人才能健康長壽。再次,要明白“生命在於科學運動”的道理,邁開兩條腿,少乘車、多走路,少乘電梯,多爬樓梯。養生學家研究發現,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走路都是最好的健身之法。還有就是要牢記“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古訓,儘量少喝酒,還應瞭解酒,學會喝酒。最近有專家研究指出:果酒最保健、黃酒最養人、米酒最補氣、啤酒最下火,白酒最傷身,值得參考。

順應自然道家養生最高智慧

道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高度概括而精闢的語言,可謂道教思想精華之所在,不僅是千古不易的做人做事、證道的法則,更是顛撲不破的養生之道,深刻地揭示了人們“迴歸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

道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高度概括而精闢的語言,可謂道教思想精華之所在,不僅是千古不易的做人做事、證道的法則,更是顛撲不破的養生之道,深刻地揭示了人們“迴歸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

道家養生講究的是效法和順應自然,順應四時,返璞歸真,健康就是人與自然的匹配和順應。

人法地

是指人要以大地為法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順應這個規律。春天,大地陽氣升騰,地力恢復,人就要去耕種,去順應百花生長。夏天,萬物蓬勃、蔥蘢、茂盛,人體與整個大地都處在一種"旺盛"的狀態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實成熟,是收穫的季節,我們講的"貼秋膘",就是說要在這個意味著成熟的季節及時修身養性。冬天,一場大雪覆蓋大地,整個地力進入滋養休息的狀態,為來年的恢復做好準備。

地法天

為什麼大地會遵循這樣一個節序呢,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開,是因為天上下雨;夏天萬物蔥蘢,是因為陽光最酷烈;秋天果實成熟,經過了春生、夏長,到這個時節自然就該收穫了;冬天萬物休養,是因為天上下雪,覆蓋大地。

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與自然和諧。說的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按照這樣的規律,順應整個自然的調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眼下,大家經常提起"中醫養生"。中醫並不是中國之醫,而是中庸之醫。它講究的是調和,是系統中的平衡,是迴圈調理。它不會治標不治本,不會看到一個表象攻其一點。

蝴蝶效應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有機世界,我們都聽說過蝴蝶效應,就是在大洋的這一岸,蝴蝶振翅,引發整個大洋氣流改變,大洋彼岸可能就出現海嘯了。人體也是一樣,打噴嚏、流眼淚,有可能就是身體裡某項大的功能出現問題了。因此如何把我們的個體生命當作整個科學系統去調養、去平衡,是非常關鍵的。

順應物序

人身上的肝膽肺腑,各種經絡,都有其最活躍的時間與規律。無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中國古人最樸素的方式去做。只要順應這個物序,吃什麼補藥都不如食補最健康;做多少護膚美容,都不如睡足覺最踏實。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現代人:夏天,拉著厚厚的窗簾,在溫度很低的空調房間裡辦公,不知窗外豔陽高照;冬天,房間裡暖氣很足,對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沒有概念;鍛鍊,就是坐幾十層電梯,到健身房去跑步;吃飯,就是胡吃海塞,然後再大把吃減肥藥。現代人把簡單的生活複雜化了,變得不再樸素。其實健康是一件最樸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種智慧,尤其需要一種敞亮的心情。

遵循自然法則

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進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樣,經常去接接地氣是最健康的事情。讓我們回到一種赤子之心,嬰兒狀態就是最健康的。沒有孩子的時候我不懂,為什麼總是聽說小孩子缺鈣,而且吃了各種鈣還缺?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才知道,原來,吃了鈣最重要的是要到外面晒太陽!不晒就吸收不了。這是多好的例子啊,一個嬰兒的生長,是最接近本初的那種植物和動物的狀態,人類就是一種哺乳動物,我們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則,和所有動植物一樣,不要人為去打破這個法則。讓我們回到一種和自然更親近、更融合的狀態,而不是更防範,更抵禦。

融入大自然。中國人與自然之間,有一種天生的親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會從你的生命中穿行而過。

在春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像李白說的那樣:“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如果人們都能這樣清風明月,寧靜地去看看爛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會如花綻放。

到了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樣:“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感受秋風秋葉從你心上掃過,一眼望斷千古,你能夠有宋玉那樣的悲傷,你就會多一份珍惜。

夜晚,我們能夠仰頭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體會張若虛的追問:“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我們如果真有這樣的追問,那麼月進人心,你就會變得疏朗和明亮。

如果我們真能安安靜靜地身處碧山之中,像辛棄疾說的那樣:“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你與青山對視,能夠看出青山別有的韻味來,那你就融進了山嵐。如果你能夠和朋友在這個地方審美,不是進音樂廳裡聽人造的管絃樂,而像李白說的“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中。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這一切怦然入心,你就與自然融合了。

對現代人來說,這個天地固然,但我們就是不去,我們總是封閉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維的心境,看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我們怎麼能夠“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靜到桂花落地都聽得見。

返璞歸真

為此,拒絕喧囂,復歸寧靜,拒絕奢華,返璞歸真,這大概是我們現代人能夠做到的一種養生的功課。當整個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時候,健康是需要用減法的,要學會剪掉繁複的外在東西,以最簡單的方式順應自然。

熱愛自然與人生

想要健康,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熱愛”。要對春花秋月保持一種纖細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樣的天真,那麼這些古詩文中描繪的境界,就會來到你的身邊。嵇康說:“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一個人,手上揮著琴絃,眼睛隨著歸鴻斷雁消失在天邊的時候,就會“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它表達出的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我們看著這些古人,他們健康而樸素,他們自信而蓬勃,他們懷著孩子一樣的明亮與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們的方式啟迪著後人。

結語:看了小編的上文有關中醫養生常識的知識,你是不是受益匪淺啊?相信只要大家仔細閱讀完小編的文章,肯定是有所收穫的。以後大家養生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學習呂景山老先生的養生法則,順應大自然的生長規律才是根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renqun/mingren/8440n0.html